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伟德betvictot手机版新闻公告 》 新闻

2025“东亚研究”项目暑期集中讲义(绍兴)活动纪要

2025 年 9 月 1 日至 5 日,我院10名同学在元培学院副院长孙飞宇、教学办公室主任于艳新等老师的带领下,与来自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的10位同学共同前往浙江绍兴,参加由伟德betvlctor登录主办,中共绍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的2025“东亚研究”联合培养项目暑期集中讲义。本次讲义围绕“鲁迅与世界”这一主题,走访鲁迅故里,开展跨国文化交流。


20余名师生沿着鲁迅故里的街头探寻百年文脉,漫步黄酒小镇的石板路沉醉于江南水色,在以鲁迅笔下小说为原型的鲁镇世界沉浸式观看“社戏”,最后将四天研学的所获所得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呈现。熟悉又陌生的文化在这次旅途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撞,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难忘的邂逅。

 

9月1日,伟德betvlctor登录和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的20余名师生,从五湖四海来到浙江绍兴,在咸亨酒店汇聚一堂,揭开活动序幕。

图片1.png

图 | 集体合影

9月2日,在活动开幕式上,绍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娄丹丹女士、伟德betvlctor登录副院长孙飞宇教授、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院长石井刚教授依次为活动致辞,随后,三方互相交换礼物作为友谊的见证。

图片2.png

图 | 三方互相交换礼物

接着,来自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同学们分别奉上了给彼此的“见面礼”,北大同学的《We are the world》合唱送出了关于和平与友谊的美好祝愿,东大同学的“青海摇”舞蹈和《孔乙己》朗诵迅速拉近了中日同学之间的心灵距离。随后,同学们之间开展了破冰活动。通过对各自家乡特产的介绍,同学们逐渐了解彼此并找到了同队的伙伴,为后续的团队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 | 北大同学合唱《We are the world》

图片4.png

图 | 东大同学舞蹈表演

下午,同学们前往鲁迅故里,打卡鲁迅墙、从祖屋到故居、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同学们仿佛同幼时鲁迅一般置身于那“四角的天空”,踏过那连接着乐园与学堂的石桥,一个个鲜活的遗迹勾起了语文课堂的记忆,让沉睡在课本中的文字,与现实展开了跨越百年的对话。

图片5.png

图 | 参观鲁迅故里

当迷人的月色笼罩这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师生们前往东浦黄酒小镇,青石板路蜿蜒,檐下红灯笼次第亮起,暖光倾泻于黛瓦间,与河面星火倒影交织成朦胧画卷。同学们在醉人的水乡景色中赏味绍兴黄酒,了解“女儿红”这些酒名背后蕴含的民俗知识,通过历史文物感受东西方酒文化在绍兴的碰撞。

图片6.png

图 | 师生们在东浦黄酒小镇游览

9月3日,纽约大学的张旭东教授通过连线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From Writing to Engraving and Back: Kathe Kollwitz & LuXun and the New Woodcut As New Literature”的讲座,东京大学的铃木将久教授以“从《孔乙己》看鲁迅文学”,为主题向同学们分享鲁迅眼中写作的意义。从德国木版画艺术家与鲁迅,到鲁迅笔下的“希望”,两位教授深入浅出地带同学们感受了鲁迅与世界的联系、与乡土的纠缠。讲座后,同学们各自准备第二天小组展示的内容。

图片7.png

图 | 师生共同聆听讲座

9月4日上午,师生来到王阳明故居,跟随导游的讲解,感受一代名士的风骨。

图 | 师生参观王阳明故居

下午,师生来到鲁镇观看社戏,欣赏由演员与舞台装置带来的视听盛宴,沉浸式走过鲁迅笔下那个吃人的旧社会,迈向新时代。

图 | 在鲁镇欣赏表演

随后,回到酒店,五个小组就三天的参访经历和讲座内容进行心得展示,A组分享了鲁迅写作风格的转变和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作品《铸剑》,B组探讨了鲁迅与家乡的纠葛,C组讲述了《野草》所反映的鲁迅的精神世界,D组从另一个角度展示鲁迅与乡土的复杂关系,E组以鲁迅形象的变迁为切入点,对未来鲁迅作为文化桥梁、以AI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发表后,石井刚教授肯定了所有同学们的工作,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在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在如今愈发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下,中日两国的人民该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如何寻找到所谓“希望”。铃木将久教授逐一就同学们的展示内容进行点评,肯定了同学们所展现的具有年轻人特色的新颖视角,表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期待。孙飞宇教授表达了对参与活动举办各方的诚挚谢意。

图 | 同学们进行心得分享

9月5日,北大的师生们在依依惜别中告别东京大学的同学,随后各自返回北京,为本次暑期项目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东亚研究”暑期Institute不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交流实践,更是一次深入文化根脉的对话之旅。师生们以鲁迅为镜,照见东亚文明的内核与脉络;以绍兴为窗,窥见江南文脉的传承与活力。五天的行走、研讨与共处,使书本中的鲁迅走向立体,使中日青年之间的理解走向深切。活动虽已落幕,但学术的火花与友谊的种子已在每个人心中生根,为东亚人文交流书写下青春而明亮的一笔。


部分参与学生感想:


冯欢:这次交流活动让我感触非常之深的还有鲁迅先生作为中日两国文化桥梁的深远影响。经过和东京大学学生的交流,我才知道原来《故乡》在日本也被选入了教材,成为学生们的共同记忆。在小组研究环节,北大和东大的同学们分为小组,共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和他的文学。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奇妙的经历。我们初次见面,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不完全相通,常常是中英文加肢体语言混杂着交流,却被鲁迅先生和他的文学汇聚在这里。我们因为他给我们留下的共同记忆而相聚,也在南方水乡湿热的夏天创造了新的共同记忆——关于文学、交流和跨越文化的共鸣。


路裕轩:两国青年一同阅读鲁迅文章,对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下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中,这样的“共性”为和平的声音的发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是对未来的希望的培育。


李明晓:如今,时殊世异,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是新的问题,末木文美士先生以“幻想的终结”作为他《日本思想史》结语的标题,意指战后形成的“小传统”崩溃后日本社会混乱崩坏的后现代思想状态。随着现代化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拥抱我们时代的每一个人,中国又何尝不面临着相似的危险呢?我想,也许我们能够从鲁迅、夏目漱石等先哲那里,得到鼓励和启发。也许,在这个新的世纪,我们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从容地面对我们的传统,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


张泽昊:The Shaoxing summer program was far more than an academic program; it was a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in holistic learning. It taught me that true understanding of our region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rigorous scholarship, immersiv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most importantly, open-hearted dialogue between people. It expanded my understanding of a literary giant, honed my ability to collaborate across cultures, and gifted me with precious friendships.


赵梓淇: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得知了我们需要在开幕式中准备一个小节目以促进破冰,我们议论良久,有说用中文的,有说用日语的,始终未有定论。最终,大家都精疲力竭,便折其中,以英文歌we are the world代之。这首杰克逊为非洲儿童所作的歌曲,在危机四发、国际关系日益走向割裂的当今世界,显得尤为适宜,亦与活动主题中的“世界”二字相契。我一直相信,鲁迅文学的世界性,不仅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促进当代中日友好交流互通的珍贵语料。我希望借这么一首歌,对我们这段具有独特思想史意义的当代中日青年交流,表达最真诚的祝愿。


薛源:一方面,我们需要回首,尝试在传统的、由西方学者建构的话语体系之外,尝试探索出一个更符合“东亚语境”的历史、文化叙事;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在努力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共同面向未来,力求成为连接起两国社会的桥梁,努力为解决区域性、全球性问题作出自己领域内能做出的贡献。三天的时光虽然相对短暂,但我相信这三天会成为我在大学时光中、乃至人生中的重要记忆之一。我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也从这里开始我的“东亚研究”之旅。


罗伯庸:他(鲁迅)的写作和倡导,是一种深刻的行动,是在不可能中尝试可能,是在无声处呐喊,是在历史的断裂处执意留下痕迹。这种精神,在今天这个看似文化丰裕、实则同样充满各种“铁屋子”的时代,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启示。我们是否过于追求形式的完美和资本的认可,而忘记了艺术最原初的冲动——表达和反抗?鲁迅的选择提醒我们,有时候,最有力的声音,恰恰来自那些粗糙、直接、甚至有些刺耳的尝试。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