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学院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4年以来,元培学院正着力构建具有北大特色、中国风格的博雅教育体系。
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元培学院一直担负着探索一条适合北大长远发展的教育模式的重任。2001年,其前身“元培计划委员会”成立,在继承自老校长蔡元培以来北大全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新时代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2007年,元培学院正式成立,学院在通识教育、住宿书院、学科交叉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经过多年的建设,元培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具备了开启下一个阶段的条件。
2014年以来,学院围绕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设置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专业,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改革的主力军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什么才是你最感兴趣的?第二,什么才是你最擅长的?第三,什么才是未来对你最有前途的?” 从2014年开始,在每位元培学院的新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学院都会提醒他们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一个成熟的教育体系应当给予学生选择专业和兴趣的空间。让他们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是自己最适合做的事情。大学的前两年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地是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元培学院院长鄂维南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元培学院积极与学校各专业院系就教学计划进行协商,通过各类必修课程的缩减和整合,逐步把原来各专业院系的要求的毕业学分从140左右降低到120个学分。
在让学生自由探索的同时,元培学院通过多种形式为同学们提供指导。每年开学前,元培学院的新生会提前一周到校参加“新生训练营”。学院邀请全校各专业院系的一流教授为同学们讲解各专业的特色,同时开展素质拓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大家在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就对学术、人生有所思考。在第一学期开设的新生讨论班中,学院将根据学生的初步学科意向组织不同类型的讨论班,邀请相关领域的多位老师带领大家讨论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
“新生训练营和新生讨论班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各个学科、与各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大家开拓学科视野,培养学术兴趣,不至于因选择的自由而陷入盲目。” 元培学院大一学生王轩宇表示。
“在当今时代,很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的融合,任何一个学科单打独斗都难以再取得重大的突破。”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孙华说。
为了打破学科的界限,培养真正能够引领未来的杰出人才,元培学院相继设立了“整合科学”、“数据科学”两个交叉学科专业。“整合科学”在整合数学、物理、化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注重其在生命科学上的交叉与融合。“数据科学”整合数学、计算机、统计学等学科,注重其在金融、医疗、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应用。
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叶雅晴在入学第一学期就选择了“整合科学”专业。“第一学期的《数学物理整合I》对我的帮助很大。这门课由鄂维南、汤超、张磊、周亚俊四位老师一起开设。老师们的背景虽然不一样,但他们对其他学科也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们很清楚在地方交叉、怎么交叉比较容易深化理解。
同样是在2014年进入“整合科学”专业学习的刘波则对大一的实验课程印象深刻。“跟传统的实验课不同,这门课里的实验都是综合性的,需要交叉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非常有挑战性。一学期下来,对各个学科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除了设置新的跨学科专业之外,元培学院还对原有的跨学科专业进行了提升。在为“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专业学生开设的“社会公正与中国实践”课程上,政府管理学院李强、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社会学系张静三位教授围绕“社会公正”这一主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在不同学科视野的碰撞中,激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通识教育乃是体验、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伟大思想,对同学们未来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在9月16日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课仪式上,作为曾经的第一任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主任,林建华校长对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寄予了厚望。
2014年以来秋季学期以来,元培学院计划逐步开设“文学人文经典”、“社会思想经典”、“艺术与审美”、“科技史”四门通识课程,同时以通识教育课程的模式重新建设四门本科生政治课程,搭建起一整套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要在一学期之内读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九部中西文学经典和一些诗歌、散文的选篇,并且每周都要参与小班讨论、撰写读书报告,课程的内容非常充实。”元培学院大二学生白罗兰这学期选修了张旭东教授主讲的“文学人文经典”。这门两百多人的课程,“小班讨论”动用的助教达12名之多。
“大学教育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只有在上好政治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谈博雅教育。”如何把政治课建设好,是学院党委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去年秋季学期,鄂维南院长亲自登上“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台,为元培学院的新生讲授大学第一堂政治课。
元培学院大一学生段宇光表示,“我非常喜欢政治课的小班研讨,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话题的讨论,能够了解不同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大家思想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立学生学术委员会、完善学生工作和导师制度,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为一个学生自治组织,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委员会按专业划分了八大学会,与按工作职能划分的四个部门相互配合开展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学生学术委员会负责新生讨论班的日常运营,收集同学对英语课、政治课和讨论班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以外开展元培沙龙、书评大赛、科研软件培训、交流会、讲座、参访、年会等学生学术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及时的服务与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
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徐杨说,“通过学生学术委员会这个平台,元培学院的学生对学院建设有越来越高的参与度,日益成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学院的发展贡献热情和思考。”
在学生工作方面,元培学院强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切实为学生服务。一方面,积极探索整合式的学生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选择、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规划等多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所有学工老师担任政治课小班讨论的助教,深入第一课堂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价值引导。
“在小班研讨中,我们围绕一段阅读材料或者一部电影展开讨论,让同学们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通过半个多学期的讨论,我们研讨班的同学、师生之间建立起了融洽的关系。” 元培学院辅导员王申表示。
此外,元培学院还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导师制度,在保留原有的校聘导师队伍的同时,按专业方向设立导师组,解决学生转变专业意向后与原有的导师专业不对口的问题,让学生无论选择哪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相应专业的一流导师的指导。
元培学院,这个坐落于俄文楼的北大本科教育改革“试验基地”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俄文楼在燕京大学时期被称为圣人楼(Sage Hall),两侧矗立着蔡元培像和李大钊像。如今,这里已成为元培师生读书、工作、思考的地方,在蔡元培精神和李大钊精神的 “守护”下,俄文楼正在以新的神韵引人驻足、沉思。